金组评首页 >正文

一碗百家饭,万千乡土情

来源: 金组轩 更新于: 2025-06-19 19:42:20

“奶奶,我搁你这儿蹭顿饭吃,可中?”“大爷,中午吃啥,加双筷子吧?”河南周口鹿邑县生铁冢镇范庄村27岁的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用一只碗、一部手机记录下与村民同吃一锅饭的日常,看似“蹭饭”,实则是最温情的陪伴。

搭建了情感联结的桥梁。董桂林拒绝“镀金式”驻村,而是将双脚扎进泥土,以“蹭饭”为调研之法,自带“饭票”、以心换心,一顿饭工夫,一碗面条子,就是一个桥梁,干群关系拉近了,隔阂打开了。从家庭琐事到村里大事,从粮食收成到邻里关系,从困难诉求到发展建议,家常便饭间流淌着最原汁原味的乡情民意,真正把话筒递给了群众,把焦点摆在了桌面,打开了群众的“话匣子”,听到了群众的“真心话”,掌握了民生“真规律”,真正使“百家饭”升华为“连心宴”。

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动能。董桂林深谙“流量时代”的行动智慧,他将“蹭饭”镜头转化为助农引擎:烤鸭蛋配饺子、芝麻盐夹蒸馍,在顿顿光盘的“吃播”中,鹿邑蒲公英茶、五香烤鸭蛋等藏在深闺的“宝贝”特产“丝滑”闯入全国视野。当订单如潮水涌来,他清醒表态:“需要对产品严格把关,让每一单都有质量保证。” 这份务实,让“泼天的富贵”从流量昙花沉淀为产业根基。与普通网红不同,董书记坚守初心,将橱窗收益全部纳入村集体收入,自己分文不取,他希望以这种方式为范庄村注入新动能,让村庄焕发新活力,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

展现了年轻干部的担当。董桂林用自己的行动,以一碗面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什么是真正的扎根基层。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思考。他用青春和汗水,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他让我们看到了新一代年轻人的责任与担当,把躬身为民的申论写在大地上,把乡村振兴的理想实现在农村,人民日报誉其“一顿饭拉近心与心”,而更深层的启示在于:乡村振兴从无捷径,唯有用“年轻富裕”的臂膀,方使理想如稻穗般饱满垂实。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董桂林的碗中,盛着中国乡村最本真、最淳朴的滋味——那是烟火气中升腾的希望,是青年脊梁扛起的山河,期待涌现出更多像董桂林这样有理想、有激情的青年,他们是旗帜、榜样,以汗水浇灌热土,用脚步丈量民心,满怀热忱、躬身笃行,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擘画村兴民富的壮美画卷。(金昌市委组织部 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