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全国两会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踏上云贵大地考察。在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的信团鼓楼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板凳座谈会”温情开场 ,这不仅是对地方发展的深切关怀,更是一次深入民心、倾听民意的生动实践。
“板凳座谈会”是纽带更是桥梁。从第二次驻村的第一书记分享乡村振兴的工作体会,到退休老党员讲述协助调解矛盾的经历;从民宿店主畅谈展示家乡文化的自豪,到返乡创业大学生汇报合作社的经营成果……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话语里满是真实的生活状态与发展愿景,村民们的心声得以传递,发展的思路得以明晰,乡村振兴的蓝图也在这热烈的讨论中愈发清晰,习近平总书记专注倾听,不时回应,句句关切,同大家一起谋划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从产业发展到文化传承,从乡村建设到乡村治理,让这场座谈会成为了一场充满温情与希望的交流盛宴。
“板凳座谈会”是传承,更是创新。板凳虽小,却承载着民生大事;考察行程有限,却为长远发展谋篇布局。基层群众哪里需要,“板凳座谈会”就开到哪里,面对面谈、心贴心聊,板凳坐着硬,大家心里暖。追溯往昔,从河北正定街头摆桌问计,到厦门基层调研时与群众同坐小板凳亲切交谈,这样的交流形式贯穿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历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处处都有“板凳座谈会”的身影。在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习近平总书记与村民围坐,留下“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的暖心话语;在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他关心孩子教育,强调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而此次从“多彩贵州”到“七彩云南”,“板凳座谈会”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节点,成为汇聚各方智慧、共谋发展良策的重要平台。
“板凳座谈会”是窗口,更是引擎。“板凳座谈会”虽小,却彰显了大情怀、大智慧、大担当。我们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云贵之行”的为民初心,以“板凳座谈会”为榜样,以脚步为先,串“百家门”,“千山万水”寻问题;以真诚为要,知“百家情”,“千言万语”找规律;以实干为本,办“百家事”,“千方百计”解民忧,充分运用“四下基层”制度,大兴调查研究,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切实把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了解清楚,把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好,用实干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板凳座谈会”架起了党和群众的“连心桥”,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生动践行。“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只有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心声,汲取群众智慧,才能让政策更贴近民生,让发展更具温度。展望未来,相信这样充满温情与力量的交流形式,将持续助力云贵大地乃至全国各地,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稳步前行,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市委组织部 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