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区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聚焦城市和农村“两个主阵地”,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全面加强基层组织治理能力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功能建设,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阶段性成效。
统筹谋篇布局,强化政策支撑
坚持高位推动。区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谋划,成立金川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切实加强对全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领导。健全完善“三委一会”管理体系,强化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配套出台《关于纵深推进城市基层网格化管理全面提升社区党组织组织力的实施意见》《村民委员会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发挥村规民约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方案》等一系列举措,政策措施逐步健全完善。
全面赋权扩能。全面取消街道招商引资、协税护税工作任务考核,切实减轻街道负担;赋予街道“五项权力”,成立区委深入推进街道赋能扩权减负工作专项组,统筹编制资源向街道倾斜,为6个街道综合执法队核增编制18个,充实工作人员73名,进一步深化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优化乡镇街道执法力量配置,推动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下沉,构建起“分级管理、分片包干,层层履责、全面覆盖”的长效管理体系。
健全考核机制。把城乡基层治理成效作为基层党建考核和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按照“年初有要点(任务清单)、半年有调度、年底有考评”的方式,加强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成效的考核,严格执行《关于落实街道党工委对区职能部门派驻机构负责人考核考察和选拔任用征得同意权的实施办法》,将街道对区直部门的履职评价考核权重提高到40%,推动工作责任压紧压实、落细落实。
突出党建引领,完善联动机制
基层组织体系全面构建。在农村探索建立“乡镇党委—村党组织—村民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党建网格,健全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在城市社区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城市基层党建网络,优化设置网格党支部165个,划分楼院党小组330个,确定党员中心户659名,形成了“街道面上调度、社区一线指挥、网格点上战斗、楼栋有力支撑”的组织体系。
工作联动机制日趋成熟。进一步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城市基层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调度通报、动态管理、督促检查、跟踪问效,协调解决街道社区困难问题316件。规范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运行,选聘153名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和片区民警、业委会、物业公司中的党员担任街道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337家驻区单位党组织与街道社区签订共驻共建协议,梳理社区居民“需求清单”,统筹报到单位“资源清单”,有机衔接形成“项目清单”,先后落实为民服务、设施提升等项目120多个,推动共驻共建、融合发展。认真落实“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制度,组织450个市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1.4万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依托“逢六上街”“先锋圆梦微心愿”等志愿服务品牌,开展联建活动191次、志愿服务活动467场次。
党员作用发挥更加突出。完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群众”工作网络,建立流动党员“红色驿站”,全面落实农村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建立农村党员分类管理机制,积极推行党员示范户制度,按照“胸前有党徽、门头有牌匾、党员有承诺”的要求,推动党员示范户在产业发展、常态化疫情防控、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厕所革命”等重点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聚焦三治融合,增强治理效能
基层自治机制不断健全。全面推行基层协商民主“1+7+X”模式和“六步议事”工作法,协商解决涉及村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90余件。认真落实村级“四议两公开”制度,全面推进村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规范民主评议,增强民主监督整体效能。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引导约束作用。探索推行农村居民积分制管理,将培育文明新风、破除陈规陋习列入考核计分综合评价,推动“纪律约束四种形态进农村”,创新开展村民褒扬惩戒和失德行为约谈,乡村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深入。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通过“大喇叭”“小板凳”等深入宣传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组织开展“炕头院落宣讲”“田间地头宣讲”“文明实践半小时”广播活动等文明实践活动160余场次。用好用活“一约四会”(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四榜一训”(孝道红黑榜、善行义举榜、最美家庭榜、身边好人榜和家训)和“孝善基金”、基层治理“先锋引领”基金、“道德银行”等德治载体,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依法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加强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两规”建设,推荐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2个。以“法律进乡村(社区)”为载体,深入实施农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在两镇、六街道挂牌设立8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在各村(社区)设立43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指派23名律师1名法律工作者与各村(社区)签订“一村(居)一法律顾问”服务协议,针对群众法律需求开展“送法下乡”等活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大幅提升。
坚持精致精微,提升服务水平
纵深推进网格化管理。实行党建、综治等“多网合一”,合理划设城市社区网格225个,按照“四长五员一民警”模式设立网格小组,推行特殊群体“五必访”制度,深入开展“三活、四清、五百家”大走访活动,充分发挥“一团一队一榜一网”作用,组建文明行为评议团、劝导队,建立文明积分榜,扎实推进“一难两乱”专项整治,有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行“一支队伍管执法”“一站式”服务改革,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拓展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全面推行“前台一窗受理、后台综合办理”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普遍实行错时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代办服务等制度,着力打造“15分钟党群服务圈”。在26个社区成立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在7个社区全面推行“四位一体”“红色物业”建设,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40余件,联动解决停车难、物业收费难等“棘手”问题43件。抓实新兴业态党建,进一步健全完善“三社联动”机制,培育社区各类社团组织272家,引导社会组织承接服务,有效提升社区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全面优化基层服务事项。梳理下放乡镇(街道)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事项81项,明确街道依法应履行的8项职责事项,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行职责事项12项、协助事项53项,制定《区直部门下沉村级便民服务事项清单》(第一批),依法下沉社区服务事项36项,积极探索推行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建立公共服务指导性目录,在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下沉”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医疗保障、计生管理、农业服务等14个类别、54项便民服务事项,进一步提升村(社区)工作效能。
强化综合保障,夯实治理基础
基层队伍不断壮大。大力实施“头雁提升行动”“育苗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严格落实专职村党组织书记“3+1”指导帮带机制,采取全员轮训、岗前培训、专家讲座等方式,累计培训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干部550余人(次),推动村干部更新观念、增强才干。举办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亮目标、晒措施、比干劲、赛实绩”亮标比武活动,不断提升社区干部治理能力。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专职社区工作者定岗选聘、教育培训、激励保障、考核管理“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健全逐年增长、动态调整薪酬体系,核定355个专职社工岗位,从现有社区工作人员中认定选聘277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53名,专职社区工作者待遇涨幅达30%。
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突出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建强基层组织、夯实治理基础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采取“4+N”模式扎实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试点工作,因村制宜制定“一村一策”发展方案,村党组织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9家,探索实施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土地运营型、产业带动型等集体经济实践模式,累计产生收益40余万元,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余万元。
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严格落实村级办公经费最低保障标准,积极推行村干部职业化管理,建立村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绩效奖励机制,将村干部工资报酬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绩效挂钩,村干部年工作报酬人均达4.7万元。加大社区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力度,平均每个社区配套经费达42.28万元。大力实施“微小细”民生实事项目,按照“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场所最大化、公共设施最优化”的理念,通过新建、置换、回收、维修改造等方式,多措并举推进村级活动场所建设,26个城市社区活动场所面积均达200㎡以上。对9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进行了补充建设,实现了基层服务群众有场所、群众活动有阵地。